由郭京飞、任敏、王源主演的高考题材剧《追光的日子》正在央视一套播出,剧情把教育理念寓于故事中,通过一场师生之间的双向治愈之旅探讨了青春困惑和人生抉择,揭示出教育的目的不单是"育分",而在于育人。
"不寻常老师"遇到"问题学生"
作为青春校园题材,《追光的日子》与去年播出的高考题材剧《大考》有相似之处,都是以写实手法描绘青春校园生活,展现了包含师生关系、原生家庭、青春成长在内的多重看点,力求打造温暖治愈的现实主义群像戏。与众不同的是,《追光的日子》是一个学生和老师相互成长的故事,作品由双重视角展开:一个是由郭京飞饰演的中年教师郝楠,他所面对的人生困境,以及属于这个人生阶段的拼搏与突破;另一个视角是任敏、王源等饰演的高考生,剧情从青春的视角,探讨他们各自的追寻与成长,并由他们的线索延展开去,描绘了一组组原生家庭的群像。
郭京飞饰演的郝楠是个不走寻常路的老师,看上去有几分玩世不恭,实则是个心中有爱、别具一格的引路人。郝楠曾在教学比赛中获得第一名,但因意外离开教育行业三年成为台球厅老板,经营失败后又重返教师岗位带高三毕业班。能否带好上一任老师教不下去的、成绩垫底的14班,是郝楠重返校园时所面临的一大挑战。
校园题材影视作品中,"问题学生"热血逆袭的故事较为常见,《追光的日子》沿用了这一相对理想化的剧情模式,但作品不只讲述了一个逆风翻盘的故事,剧情扎根现实生活: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学生群像。因考学失利自我封闭的复读生任真、遭遇家庭变故性格大变的高远、寄居在叔叔家的留守少年贾坤、与父亲隔阂严重的刺头富二代王放、父亲再婚后与姥姥相依为命的赵晓晓……剧中多个"问题学生"折射多种生活状态,展现了形形色色的家庭问题和青春成长问题。
师生最终共同走出迷茫
剧情通过反差设置悬念,从"不寻常教师"和"难管理班级"引出一段反常规的新式师生关系。郝楠是以失意中年人的形象登场,他留长发、鼻子上有疤,似乎并不是个靠谱的老师,但正因为有特别的经历,让郝楠有了特立独行的教育办法。如何获得学校信任、学生信任、家长信任,是剧中为郝楠设计的不同阶段的危机和任务。
面对状况频出的14班,重返讲台的郝楠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,越发认清教育的本质,他主张教育应当是公平的,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之处。古板的年级主任要求按分数高低排座位,郝楠则改为按身高、视力。学校按成绩分班,午餐按班排序,尖子班先吃,垫底的14班每次只能吃冷饭。郝楠向校长申诉无果,带着学生们在食堂教工窗口大闹了一番,终于让14班获得了平等对待,也打破了学校中隐性的分数歧视。剑走偏锋的郝楠破除了学校一些不合理的陈规,用赤诚的心和特别的教育方式赢得了学生的信任。
在大众看来,高考故事讲述的应该是高考生如何"追分",而《追光的日子》故事内核表达的是人生的意义在于"追光"。剧中,主人公郝楠不仅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学生提高分数,也在青云中学心理老师白洁的帮助下,耐心寻找每个"问题学生"的矛盾根源,并反思所谓"成功""名校""分数"等唯分数论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,他用倾听与尊重、鼓励和陪伴逐渐走进这群"硬茬"少年的内心,帮助他们与自己的心结和解,带领学生找寻人生初意义。
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,郝楠与同学们收获了双向的治愈与温暖,携手走出内心困境,前者战胜曾经的心理阴霾,在教师岗位上找回自己的教学理想,后者在与自我及家庭的和解中寻找到内心真正的目标。《追光的日子》通过讲述师生共同走出迷茫的故事,告诉观众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、因材施教,激发每个孩子去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感,让人生理想、人性光辉得以绽放。